【俾昼作夜历史典故】“俾昼作夜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俾昼作夜,自古及今,靡或止之。”原意是指白天和夜晚都用来工作或劳作,形容人非常勤劳、不懈怠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引申为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,也常用于形容官员或士人勤于政务、尽职尽责。
在历史中,“俾昼作夜”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,也反映了古人对勤奋、敬业的推崇。以下是对这一典故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典故来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 |
原文 | “俾昼作夜,自古及今,靡或止之。” |
含义 | 形容日夜不停歇地劳作,强调勤劳不懈的精神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俾昼作夜”最早出现在《诗经》中,原本是描述自然现象的诗句,后被引申为一种人生态度。在古代,许多士人和官员以“俾昼作夜”为荣,认为这是忠于职守、勤政爱民的表现。
例如,在汉代,官员常以“夙兴夜寐”来形容自己勤于公务;而在唐代,诗人白居易也有“朝饮冰水暮食粥”的描写,表达其勤勉治学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三、文化意义
方面 | 内容 |
精神象征 | 表达勤奋、敬业、不畏艰难的价值观 |
社会影响 | 在古代社会中,被视为士人和官员应有的品德 |
文学引用 | 多次被后世文人引用,用以赞美贤臣或志士 |
四、现代应用
虽然“俾昼作夜”源于古代,但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。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工作中默默付出、不计得失的人,尤其是在科研、教育、医疗等需要长期坚持的领域中,这种精神尤为重要。
五、总结
“俾昼作夜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勤劳、敬业和责任感的重视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 |
来源 | 《诗经》 |
历史意义 | 反映古人对勤奋精神的推崇 |
现代价值 | 鼓励人们在工作中保持敬业与奉献精神 |
通过了解“俾昼作夜”的历史典故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,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激励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