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稂莠的词语解释】“稂莠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杂草或不良事物。在古代文献中,“稂”和“莠”分别指两种常见的杂草,后来被引申为对品行不端、行为恶劣的人或事物的比喻。以下是对“稂莠”的详细解释及用法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拼音 | 词性 | 含义 | 出处/来源 |
粮 | láng | 名词 | 古代一种杂草,形似禾苗但无谷粒 | 《诗经》《楚辞》等古籍 |
莠 | yǒu | 名词 | 另一种杂草,常与“稂”并称,象征不良事物 | 《说文解字》《尔雅》等 |
粮莠 | láng yǒu | 名词 | 泛指杂草,后引申为坏人或坏事 | 《左传》《汉书》等 |
二、引申含义
“稂莠”原本是植物学上的名词,但在文学和日常用语中,多用来比喻:
- 不良之人:如“稂莠不分”,意指好人与坏人混杂,难以分辨。
- 有害之事:如“稂莠丛生”,形容不良风气或问题大量出现。
- 混乱局面:如“稂莠横行”,表示社会秩序混乱,坏人当道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句子 | 解释 |
他虽出身贫寒,却从不与稂莠为伍。 | 表示他不愿与品行不端的人交往。 |
社会上稂莠丛生,亟需整顿。 | 指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良现象,需要治理。 |
家中子弟若不严加管教,恐成稂莠之徒。 | 比喻如果不教育好孩子,可能会变成坏人。 |
四、总结
“稂莠”原指两种杂草,后引申为对不良人或事的比喻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常用于批评或警示,强调区分善恶的重要性。理解其本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语,并在写作或表达中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。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,可以清晰了解“稂莠”一词的来源、含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