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刻鹄类鹜是什么意思】“刻鹄类鹜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原意是说,雕刻天鹅像野鸭子一样,比喻模仿不当,结果反而弄巧成拙,失去了原本的特色。
在现代使用中,“刻鹄类鹜”常用来形容做事或学习时方法不得当,模仿别人却未能掌握精髓,最终效果适得其反,甚至让人感到可笑。
成语“刻鹄类鹜”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刻鹄类鹜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原意 | 雕刻天鹅却像野鸭,比喻模仿不当,结果适得其反 |
现代用法 | 形容做事方法错误,模仿他人却失败 |
同义词 | 东施效颦、画虎不成反类犬 |
反义词 | 得心应手、恰到好处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批评模仿者缺乏技巧,导致效果不佳 |
成语解析
“刻鹄类鹜”中的“鹄”指的是天鹅,是一种高贵美丽的鸟;“鹜”则是指野鸭,虽然外形相似,但气质和价值完全不同。如果一个人想雕刻一只天鹅,却因为技术不精,结果雕出来像一只野鸭,那便是“刻鹄类鹜”。
这个成语提醒人们,在学习或模仿他人时,不仅要关注表面形式,更要理解内在本质。否则,即使努力,也可能事倍功半,甚至弄巧成拙。
总结
“刻鹄类鹜”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,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。它告诉我们:模仿不是照搬,而是要懂得其中的精髓与方法。只有真正理解了,才能避免“刻鹄类鹜”的尴尬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