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】《报任安书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,内容深刻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宫刑后的心境、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撰写《史记》的决心。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经典,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深刻记录。
以下是对《报任安书》原文及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和查阅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报任安书》是司马迁在受到腐刑之后,面对朋友任安的来信,回应其劝自己“推贤进士”的建议而写的。文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受刑的原因、痛苦的经历、对生死的看法,以及坚持完成《史记》的决心。文章语言沉郁悲愤,情感真挚,展现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历史使命的执着追求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| 太史公(我)像牛马一样奔走的司马迁再次拜上 |
少卿足下:曩者辱赐书,教以慎于接物,推贤进士为务 | 少卿足下:从前承蒙您赐信,教导我要谨慎待人,以推荐贤才为己任 |
意气勤勤恳恳,若望仆不相师,而用流俗人之言 | 情意诚恳,好像认为我不愿效法您,反而听信世俗之人的话 |
仆非敢如此也。虽罢驽,犹知士处世,固当以身许国 | 我不敢这样。虽然愚钝,也知道士人处世,应当以身许国 |
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,仆之结心,未有所定也 | 现在您却让我推荐贤才,我的内心尚未有定见 |
仆闻之: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 | 我听说:人总有一死,有的重如泰山,有的轻如鸿毛 |
用之所趋异也 | 因为所追求的不同 |
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,其次不辱礼,其次不辱辞令 | 最上等的是不使祖先受辱,其次不使自身受辱,其次不使礼仪受辱,其次不使言辞受辱 |
其次,诎体受辱;其次,易服受辱;其次,关木索、被箠楚受辱;其次,幽隐牢狱受辱;其次,毁肌肤断筋受辱 | 再其次,身体屈辱;再其次,换衣服受辱;再其次,被捆绑、受鞭打;再其次,被关入牢狱;再其次,毁坏肌肤、断筋骨受辱 |
及罪至大辟,不能引决自裁,在尘埃之中 | 等到被判死刑,不能自杀,只能在尘土中苟活 |
仆赖先人绪业,得奉薄禄,养母,妻子,家贫,亲老,贱妾,无子 | 我依靠祖先的功业,得到微薄俸禄,供养母亲、妻子,家中贫穷,父母年老,妾室无子 |
仆非敢以此为耻,但恐死无所名,终为天下笑耳 | 我并不以此为耻,只是担心死后没有名声,最终被天下人嘲笑 |
今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 | 现在世人皆污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因此被放逐 |
仆以口语遇祸,此余之所以深痛也 | 我因言语遭遇祸患,这是我深深痛心的原因 |
仆虽怯懦,欲苟活,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| 我虽胆小怕死,但也知道何去何从 |
且人不能早自裁于沟壑,而长居囹圄之中,岂不哀哉! | 而人不能在沟壑中早早死去,却长期囚禁在牢狱中,岂不悲哀! |
仆已明言之矣,仆以为受刑之后,不可复为士人 | 我已经说过了,我认为受刑之后,不能再做士人 |
仆今已遭极刑,然吾志犹未改也 | 我现在已经遭受极刑,但我志向仍未改变 |
所以隐忍苟活,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,恨私心有所不尽,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| 所以忍辱偷生,身处粪土之中而不辞,是因为心中还有未尽之事,不愿默默无闻地死去,让自己的文章不传于后世 |
仆诚已著此书,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责,虽万死其犹未悔也 | 我确实已经写成此书,藏在名山之中,传给后人,流传于各郡县,那么我就偿还了之前的羞辱,即使死一万次也不后悔 |
三、总结
《报任安书》不仅是一封书信,更是一部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散文。它揭示了司马迁在极端苦难中的精神力量,表达了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对历史责任的坚守。通过此文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代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、追求理想的伟大形象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报任安书》的历史背景、文学价值或哲学思想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