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王之囿原文及翻译】《文王之囿》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是孟子与齐宣王讨论治国之道的一段对话。文中通过“文王之囿”这一典故,阐述了君主应以民为本、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。以下为原文、翻译及。
一、原文
> 齐宣王问曰:“文王之囿,方七十里,有诸?”
> 孟子对曰:“于传有之。”
> 曰:“若是其大乎?”
> 曰:“民以为小也。”
> 曰:“寡人之囿,方四十里,民犹以为大,何也?”
> 曰:“文王之囿,方七十里,民以为小;寡人之囿,方四十里,民以为大。是则文王之囿,民以为小,而寡人之囿,民以为大。此无他,与民同乐也。”
二、翻译
齐宣王问:“文王的园林,方圆七十里,有这样的事吗?”
孟子回答:“史书上有记载。”
齐宣王又问:“那么是不是太大了?”
孟子说:“百姓觉得它小。”
齐宣王问:“我的园林只有四十里,百姓还觉得大,这是为什么呢?”
孟子回答:“文王的园林,方圆七十里,百姓却觉得小;我的园林只有四十里,百姓却觉得大。这没有别的原因,是因为文王能与百姓共享快乐。”
三、
| 项目 | 内容 | 
| 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 | 
| 主题 | 君主应与民同乐,体恤百姓 | 
| 核心观点 | 文王之囿虽大,百姓不觉其大,因与民共乐;齐宣王之囿虽小,百姓仍觉其大,因未与民共享 | 
| 哲理 | 治国之道在于民心,而非规模大小 | 
| 启示 | 君主应关心百姓生活,做到与民同乐,才能赢得民心 | 
四、延伸思考
“文王之囿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。孟子借此强调,真正的仁政不是靠权力和规模来衡量,而是看是否能让百姓感受到幸福与尊重。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管理或治理中,都应注重以人为本,关注民众的真实感受。
结语:
《文王之囿》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远,体现了孟子“民为贵”的思想精髓。通过对比文王与齐宣王的园林,揭示了“与民同乐”才是治国之本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