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膏肓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膏肓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中医或文学中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它不仅指人体内的一个部位,还常被用来比喻难以救治的疾病或无法挽回的局面。以下是对“膏肓”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。
一、基本含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拼音 | gāo huāng |
| 含义 | 原指人体内心尖部位的脂肪组织,后引申为疾病的严重程度或难以治愈的状态 |
| 来源 | 出自《左传》,后广泛用于医学和文学作品中 |
二、医学角度
在传统中医中,“膏肓”指的是心脏附近的脂肪组织,被认为是人体内比较深层的部位。由于其位置较深,治疗起来较为困难,因此“膏肓”也常用来形容病情严重、难以治愈的情况。
- 例子:古文中常用“病入膏肓”来形容一个人病情严重,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。
三、文学与比喻用法
在文学作品中,“膏肓”常被赋予更深的象征意义:
- “病入膏肓”:比喻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。
- “无可救药”:与“膏肓”有相似的含义,表示问题严重,无法解决。
这些用法多出现在古代小说、历史典故或成语中,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。
四、现代使用情况
在现代汉语中,“膏肓”一词使用频率较低,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。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下,如医疗、历史研究或文学分析中,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。
五、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定义 | 本义为人体内心脏附近的脂肪组织,引申为严重疾病或无法挽回的状态 |
| 用法 | 多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,现代较少使用 |
| 比喻 | 表示病情严重、难以治愈,或事情已不可挽回 |
| 文化意义 | 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学色彩,常见于成语和典故中 |
综上所述,“膏肓”一词不仅是一个医学术语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语言内涵。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