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亲昵一词出自何处】“亲昵”是一个常见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,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亲密、亲近的关系。然而,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词的出处和演变过程。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,对“亲昵”一词的来源进行简要梳理,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,提供一份清晰、易懂的总结。
一、词语来源概述
“亲昵”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,但其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的使用,主要是在近代文学和书面语中逐渐普及。该词由“亲”和“昵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表示“亲近”和“亲密”的意思,合起来表示一种非常亲密、融洽的关系。
- “亲”:本义为“亲属”,引申为“亲近、亲密”。
- “昵”:本义为“近、亲近”,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“昵,近也”。
两者结合后,“亲昵”便形成了一个表达亲密关系的复合词。
二、文献出处与演变
时期 | 文献名称 | 出处内容 | 说明 |
古代 | 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 | “兄弟既具,和乐且湛;宜尔室家,乐尔妻帑。” | 虽未直接出现“亲昵”,但已有“和乐”“亲密”之意。 |
宋代 | 《宋史·列传》 | “帝与之亲昵,宠遇甚厚。” | 首次出现“亲昵”一词,用于描述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。 |
明代 | 《金瓶梅》 | “吴月娘见他亲昵,心中暗喜。” | 表达夫妻或恋人之间的亲密情感。 |
清代 | 《红楼梦》 | “宝玉与黛玉情意亲昵,常共读书。” | 用于描写人物间的深厚感情。 |
现代 | 《现代汉语词典》 | “亲昵:形容关系亲密、亲近。” | 现代汉语标准释义。 |
三、总结
“亲昵”一词源于古代汉语,最初在宋代文献中出现,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该词在明清文学中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描写情感关系时更为常见。到了现代,“亲昵”已成为一种常用的书面表达,广泛用于文学、日常交流和影视作品中。
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,“亲昵”并非现代新造词,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结语
了解“亲昵”一词的来源,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,也能增强对汉语词汇演变的兴趣与认识。在日常生活中,正确使用“亲昵”一词,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