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旰食宵衣出处于哪里】一、
“旰食宵衣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事,日夜操劳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,具体来源于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记载。
在历史语境中,“旰食宵衣”不仅体现了统治者对国家事务的高度负责,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对“仁政”与“勤政”的重视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及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士人精神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旰食宵衣 |
| 含义 | 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事,日夜操劳 |
| 出处 | 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、《新唐书·太宗纪》 |
| 原文引用 | “旰食宵衣,志在忧人。”(出自《旧唐书》) |
| 用法 | 多用于赞美帝王或官员的勤政精神 |
| 拓展意义 | 反映古代儒家“以民为本”的治国理念 |
| 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演讲中,强调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|
三、结语
“旰食宵衣”这一成语虽源自古代,但其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职,都应秉持敬业与奉献的态度,承担起相应的责任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