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】在高考语文考试中,文言文部分是考查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。为了帮助考生高效备考,本文对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记忆和复习。
一、文言实词(重点词汇)
| 序号 | 词语 | 释义 | 例句 | 出处 |
| 1 | 谢 | 感谢、道歉 | “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” |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| 2 | 顾 | 回头看、照顾 | “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。” |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| 3 | 适 | 刚好、恰好 | “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。” | 《石钟山记》 |
| 4 | 修 | 长、整治 | “乃重修岳阳楼。” | 《岳阳楼记》 |
| 5 | 举 | 全、都 | “举天下之豪杰,莫能与之争。” | 《伶官传序》 |
| 6 | 痛 | 痛心、痛恨 | “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” | 《五人墓碑记》 |
| 7 | 信 | 确实、诚实 | “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” | 《诗经·氓》 |
| 8 | 爱 | 喜爱、爱护 | 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。” | 《师说》 |
| 9 | 穷 | 走投无路、穷尽 | “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。” | 《游褒禅山记》 |
| 10 | 比 | 比较、并列 | “比去,以手阖门。” | 《项脊轩志》 |
二、文言虚词(高频用法)
| 序号 | 虚词 | 用法 | 例句 | 出处 |
| 1 | 之 | 助词,的 / 代词 / 动词 | 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。” | 《爱莲说》 |
| 2 | 以 | 介词,用、凭借 / 连词,来 | “以勇气闻于诸侯。” |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| 3 | 于 | 介词,表比较、对象 | 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” | 《劝学》 |
| 4 | 乎 | 语气词 / 介词 | “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。” | 《师说》 |
| 5 | 而 | 连词,表示并列、转折等 | “蟹六跪而二螯。” | 《劝学》 |
| 6 | 乃 | 副词,于是、竟然 | 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” | 《师说》 |
| 7 | 其 | 代词 / 副词,加强语气 | “其真无马邪?” | 《马说》 |
| 8 | 且 | 副词,将要 / 连词,况且 | 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。” | 《赤壁赋》 |
| 9 | 也 | 句末语气词 | 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 | 《岳阳楼记》 |
| 10 | 焉 | 代词 / 语气词 | 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” | 《劝学》 |
三、文言句式(常见类型)
| 类型 | 说明 | 例句 | 出处 | |
| 1 | 判断句 | 用“也”、“者……也”等标志 | 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 | 《岳阳楼记》 |
| 2 | 省略句 | 省略主语、宾语等 | “(太守)遂与(渔人)俱往。” | 《桃花源记》 |
| 3 | 被动句 | 用“为……所……”或“见……于……” | 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 | 《屈原列传》 |
| 4 | 宾语前置 | 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| “沛公安在?” | 《鸿门宴》 |
| 5 | 状语后置 | 介词结构后置 | “青,取之于蓝。” | 《劝学》 |
| 6 | 固定结构 | 如“所以……”、“何……之有”等 | 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。” | 《游褒禅山记》 |
四、文言文翻译技巧
1. 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:尽量保留原文意思,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。
2. 注意古今异义词:如“走”指“跑”,“丈夫”指“男子”。
3. 掌握句式特点:如判断句、被动句、倒装句等。
4. 结合上下文理解:避免孤立理解某个词或句子。
5. 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: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。
五、推荐阅读篇目(必背文言文)
| 篇目 | 作者 | 出处 |
| 《劝学》 | 荀子 | 《荀子》 |
| 《师说》 | 韩愈 | 《昌黎先生集》 |
| 《赤壁赋》 | 苏轼 | 《东坡七集》 |
| 《岳阳楼记》 | 范仲淹 | 《范文正公文集》 |
| 《醉翁亭记》 | 欧阳修 | 《欧阳文忠公集》 |
| 《出师表》 | 诸葛亮 | 《三国志》 |
| 《滕王阁序》 | 王勃 | 《王子安集》 |
| 《归去来兮辞》 | 陶渊明 | 《陶渊明集》 |
| 《寡人之于国也》 | 孟子 | 《孟子》 |
| 《烛之武退秦师》 | 左丘明 | 《左传》 |
通过以上内容的系统整理,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高考语文文言文的核心知识点。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积累、反复练习,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,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