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屈原列传节选高中必修原文】《屈原列传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中的一篇人物传记,记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屈原的生平事迹。该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,作为必修内容之一,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屈原的高尚人格、爱国精神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一、文章主要
《屈原列传》主要讲述了屈原的出身、才华、政治遭遇、流放经历及其最终投江自尽的悲壮结局。文章通过叙述屈原与楚怀王、顷襄王之间的关系,展现了他忠诚于国家却遭小人排挤的悲剧命运。同时,文中还引用了屈原的作品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,体现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情感。
文章以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”为线索,揭示了屈原的冤屈与不被理解的痛苦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深切同情。
二、文章结构与重点内容对比表
内容模块 | 原文内容 | 要点总结 |
出身与才华 | “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” | 屈原出身贵族,才华横溢,精通文学与政治。 |
政治经历 | “为楚怀王左徒,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 | 屈原担任要职,参与国家政务,有治国才能。 |
遭谗被疏 | 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心害其能。” | 屈原因才华出众,遭到同僚嫉妒,逐渐被疏远。 |
流放经历 | “乃作《离骚》……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 | 屈原被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,表达内心忧愤。 |
楚怀王之死 | “怀王卒至秦,客死于秦。” | 楚怀王被秦国欺骗,最终客死他乡。 |
顷襄王时期 | “顷襄王怒而迁之。” | 屈原再次被贬,处境更加艰难。 |
投江自尽 | “于是怀石,遂自沉汨罗以死。” | 屈原最终选择投江殉国,留下千古绝唱。 |
司马迁评价 | “虽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” | 司马迁高度赞扬屈原的品德与文学成就。 |
三、学习意义与启示
1. 人格教育:屈原坚守理想、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值得学习。
2. 文学价值:《离骚》等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3. 历史反思: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忠臣常遭排挤的现象,引发对权力与正义的思考。
4. 文化传承:屈原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,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他。
四、结语
《屈原列传》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记录,更是对一个时代、一种精神的深刻诠释。通过阅读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能了解屈原的生平,更能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它不仅是一篇历史传记,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