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殒身不恤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殒身不恤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为了正义、理想或国家利益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,毫无顾忌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壮色彩,常用来赞美那些英勇无畏、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。
一、成语解析
- 词义:殒身不恤,意思是“即使牺牲性命也不顾惜”,即为了某种信念或目标,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- 结构:
- 殒身:指死亡、牺牲生命。
- 不恤:不怜惜、不顾虑。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虽陨身于难,亦不悔也。”后经演变,形成“殒身不恤”的说法。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是文学作品、历史评价、英雄赞颂等场合。
二、成语详解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殒身不恤 |
拼音 | yǔn shēn bù xù |
词语结构 | 联合式(动宾+动宾)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(后世演变而成) |
词性 | 动词性成语,多作谓语、定语 |
释义 | 即使牺牲性命也不顾惜,形容为正义、理想而勇敢献身的精神 |
近义词 | 视死如归、舍生取义、赴汤蹈火 |
反义词 | 畏首畏尾、贪生怕死、苟且偷生 |
使用场景 | 历史人物评价、英雄事迹描述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|
例句 | 他为了国家的独立,殒身不恤,成为后人敬仰的英雄。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历史人物:
“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,被俘不屈,最终殒身不恤,留下了‘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’的千古名句。”
2. 现代语境:
“在抗震救灾一线,无数官兵和志愿者殒身不恤,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。”
3. 文学作品:
“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救国救民,最终殒身不恤,令人动容。”
四、总结
“殒身不恤”是一个富有精神力量的成语,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忠勇精神与牺牲精神。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,更是一种价值追求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战争已远去,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、结构、出处以及使用方式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