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膏肓是什么意思】“膏肓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医学或文学语境中,表示人体内脏的深处。在古代中医理论中,“膏”指心下之脂,“肓”指膈下之膜,合称“膏肓”,用来形容疾病深入体内、难以治愈的状态。后来也引申为事情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,难以挽回。
一、
“膏肓”原指人体内的两个重要部位,后被引申为病情严重或问题难以解决的状态。在现代汉语中,常用于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。此外,在古代文献中,“膏肓”也常与“病入膏肓”连用,形容病情已到晚期,无药可救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义 | 原指人体内脏的深处,后引申为病情严重或问题难以解决的状态 |
| 出处 | 出自《左传》等古代文献,常见于中医和文学作品 |
| 字面解释 | “膏”:心下之脂;“肓”:膈下之膜 |
| 引申义 | 比喻事情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|
| 常用搭配 | 病入膏肓、不治之症 |
| 使用场景 | 医学、文学、日常口语中,多用于形容严重情况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比喻问题严重,难以解决 |
| 是否为成语 | 不是独立成语,但常与“病入膏肓”连用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膏肓”不仅是医学术语,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,体现了古人对身体结构和疾病状态的理解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无可挽回的状况,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警示意义。


